自由开源

创作自由与开源行动。

创作自由

对我而言,创作自由是高于一切的,我愿用一生维护之。但并不是对所有人都是这样的,也不要轻易把此奉为信条,我拥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自己的过去。

就本人而言,在一条既定的跑道上,任何一点偏离于此的创作,不论是对于家人、老师还是同学来看,都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比如我爸如果知道了我在做一件看似与学习无关的事情,第一句话一定在问“这件事有什么用”;如果老师知道了我在做某件事,他们会认为“如果你把这件事所用的时间专注于学习,你将取得更好的成绩”;对于诸位卷怪而言,一切与加分无关的事项都是浪费时间,而能够划水的事宜都是尽可能用最小的努力换取最大化的收益,就更不用谈非常耗时的创作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创作者不应该过多的关注外界的声音,因为大部分是或对立、或打击的。听取过多这种声音,很容易让自己妥协,从而希望偷懒,或者做一些违背创作初衷的事情。而这将恰恰毁掉了正向激励的循环,渐渐地就丧失了孩子般的求知欲。

为了保护自己的创作热情,启动了 LC 计划,进入大学后改名为 Log Creative。这项计划在 2012 年开始之初就是为了最大化保密自己的成果,通过一个响亮的名字来确立自己创作上的决心,一种近乎自嗨的方式去做一些看似完全浪费时间的事情,仅仅是为了“做好每一件平凡的事情”。

开始时候的观众仅仅是自己,至多是相关的一些人——视频因此很多都是设置了密码的,或者仅仅用于内部分享。后来初中的时候,自己学会用了一些电脑后,鼓起勇气将自己做的视频尝试在用来放电影的信息课时间播放,虽然最后被嘲讽了哈哈。

到了高中,自己多年独立摸索出来一些做法后,才有勇气去做一些大众化的传媒。当然,LC 计划在父母面前的败露已经是高考结束之后了,说是败露瞒了 6 年也算是一种成功了。

可以说,对我而言,创作自由并不能和别人一样轻而易举可以得到。当然也是因为追求创作自由而导致的自我封闭性,导致自己进步缓慢,野路子出来的难以与科学训练出来的东西相提并论。

这种自我封闭性的由来,是有诸多因素的:当自己的程序尝试在网上分享的时候,大部分人会认为这种东西已经有插件可以做到,导致我在 2015 年之后的创作中近乎执念地坚持从零开始的观点原创,缺少借鉴。但这实际上是不太行的,练过字的人都知道,形成自己一套字体之前,是大量的对照他人字体的临摹,大量训练后才学会糅合与融会贯通。所以借鉴应当是捷径,可能是因为个人原因导致自己对这件事情比较抵触。

再者,是因为自身所处的环境缺乏交流,如一隐士,天天瞎练,也不知道自己是怎样的。

这,就来到了本人创作自由前提后的一个目的,获取更多的认可。这一点,是很难的,至少对我而言是这样的。我虽然之前做出来的东西比较粗糙,但是以当时的水平来看,已经是对自己很高的要求了,尽管远远达不到电视播出的水准,但就当地的审美风格而言,加一丢丢后期就可以是一个很上档次的东西,达到了可以在当地开一个广告公司的水准。所以当时而言的认可是很多的。

当然进入更高的层面后,要求也就提升了。认可将会制约我的创作自由,也就意味着我不能随便瞎做。而为了得到更多的认可,表达自己鲜明观点的自由将必定被削弱。如果不想成为众矢之的对象(鲜明过度、付出不足),或者是随大流的泛泛之谈(全盘照搬、根基改变),就必须找到某种鲜明与充实的平衡点。而为了达成这一点,最没有捷径的方面就是时间上的积累,过少时间上的雕琢必然会导致某些方面的残次与缺憾。

而工作是最看重时间效率的事情,对于纯粹的爱好者可能要花费很长时间磨练的事情,现在的要求会显著提高。所以真正能把工作与爱好等同的,一定是之前有相当长时间基础的那类,方可在工作中游刃有余,不会被随意地因为外界的观点而动摇。而要真正在工作中有热情,就需要达到心理学上所讲的心流状态,也就是不能太过简单而感到无聊抑或太过困难而感到害怕。这样才会有长足的进步,以至于有终身学习的境界。

而如果一开始就要一步登天,就不能体会这一过程所带来的种种磨练,以及各种重要的兴趣积累,很容易就会脱离心流状态,以至于最终放弃。

而为了有相当长的基础技艺,就需要吃苦,才能获得自己理想中的创作自由。而为了不受干扰,就需要耐得住寂寞,随意的展示中间成果将会打断创作进程,断开的事情是难以接回去的。而真的到了需要给别人看的地步,也就是需要获得认可的程度,就又要谦虚谨慎,毕竟自己不是能登知乎热榜的男人,不是什么大师,总会有更强的人。

真正面对反对的声音时,如果是中间过程,就是威胁到创作自由的;如果是最终成品的反对,至少是经过了自己认可,东西不会白做,毕竟表达的还是自己的思想,这是评价而非威胁创作自由的。风格迥异的人往往会相互反对,这也就是为什么想要做出足够好的作品,必须要志同道合。涉及到创作根基的东西,不能随便批判,因为每个人的脑子都是不一样的,想法是截然不同的,不能对别人的理念过于说三道四。更重要的创作建议应当是留有足够的空间和余地,让认真创作的人展开一些基础版本,方可进一步评判,因为就算对于同一个简单的框架,每个人一定会有不同的看法。

而现在的现代化工作流程,愈发趋向于流水线和专能化,并且过多的检查中间流程并统一风格,也就减少了创作融合的可能。所以在工作阶段尽可能是为了混口饭吃或者用快速的方法大量输入以掌握一些技能。而真正的创作,对于一些艺术家而言,还是要靠自己私下的创作与刻意的训练才能达成。

而在工作中尽可能去接触一些自己不熟悉的东西,是对自己兴趣情绪激励上的最优化方法。所以更广度的搜索在工作上是更优解,因为还可以拥有更多的人脉,并增加灵感碰撞的可能;仅仅是为了单项一项质量上的提升,对个人工作兴趣发展而言,不是优化解,有时甚至会因为某种偏执而丧失原有的心情,换句话说,就是失去初心。而很多人第一印象会看中后者,是因为自己仍幻想幸运降临,一些高深莫测的东西就会突然被发现,殊不知,创作本身要求就是灵感碰撞与多项组合——因为单项上总会有人比你做的更好。当然这些仅论工作而言,现阶段不考虑完全深造的事宜。而事实上一些伟大而深刻的理论未尝不来源于平时生活中灵感的碰撞,所以与更多的方面碰撞只是这种方法的更广泛说法。

而现代的零件化工作流程增加了可替代性,专能化会让自己变懒变蠢,思想很容易被控制,也就不够清醒。所以善于利用工作自身所带来的资源去探索更多的领域,才有可能在多处通过灵感找到某种统一以得到创新,用于创作,这就是更广泛意义上的跨领域自由,是一种不需要兴趣情绪驱动的更广泛自由,一种更为自然的创作自由。这可能是比现在网络流行的摸鱼理论更优的提升自己的方法,比纯粹的计较得失反而得到更大多赢的一种措施。所以相比于去评价他人风格优劣,成为前者,必须坚守自己阵地而需要彻底否定别人;而去变得宽容,尽可能多的去探讨关系,从而拥有更深的理解,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此所谓共鸣也。

所以就我而言,在保证创作自由的前提下,尽可能多的去获得别人的认可,如若可能,与别人产生共鸣。

后记:当然,最近的一些事情给了我一些启发,意识到创作自由是有边界的。就创作自由精神的本质而言,不去在意别人的目光,就意味着不应当过多地把创作自由的事情带到工作中去。因为人性复杂,不是所有人都喜欢看一些出风头的人,以及过于将这些事情带入工作,容易让自己上头,让自己产生成功的幻觉。

创作自由更多的应当体现在一些个人作品中,才不会让这种精神变质。因为个人作品可以更好地展现自己的那一面,而集体作品更倾向于彼此方案上的妥协。虽然与理想中的自由还有差距,但是心向往之,目前做好自己足矣。

开源参与

创作自由与开源精神在某些方面不谋而合。Log Creative 八周年时,设定了如下的创新议程:

开源意味着全知,知其源,方创造。开源意味着无私,不需要付费即可达到所需功能。开源意味着自由,不受约束,传播思想,改善生活。开源符合 Log Creative 的精神内核,我本人也将践行这些原则,并在开源中不断提高。

自 2020 年加入 GitHub 以来,一直都在积极参与开源,并相信开源自由的力量,未来期待能够做出更多有影响力的开源项目。

Metrics